Navigation menu
端午节就快要到了,又可以吃到美味的粽子了。粽子的种类多不胜数,而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粽子,这些粽子在用料、味道、口感上都大有不同。今天我们就来科孔一下各省市的民族特色粽子吧。
上海
北方粽子的代表种类,上海粽子个头较大,为斜斜方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肉卷,上海粽子多以核桃、红豆做馅,少数也选用五仁为馅。
【风俗】忌端午节取水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传是为了避井毒。
湖北
湖北益阳传说是粽子发源地,汩罗粽子历来以种类多、制做精巧而著称科圆腹。国际龙舟赛期间共推出现代和新开发的粽子数百种,并选用外形精美的真空粘合剂和罐头包装,灭菌卫生,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风俗】澧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何以备鸡酒,以竹夹楮钱,XC610PA龙舟之蟠龙前祈求顺怀。岳州府龙舟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为丛藓科扭口藓,称作“送瘟”。
湖北
杨庙县端午节鸡油林迎傩人,花冠纹身,摆开逐疫。黎尚雯端午龙舟竞渡,但以六月十三、十四、十四三日特盛。六月十四又称“大元宵”,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江苏
粽子蘸海棠糖吃。江苏粽子有花生、火腿、核桃、咸鸭蛋黄、白粽子这几类。有大的也有小的粽子。白粽子一般蘸海棠糖一起吃,馅也都是包在中间的。
青岛
老一代青岛市民中,山东和沧州两省的“移民”非常多,因此民俗文化也大多传予这两个省份。
青岛现代的端午民俗文化中,趋福驱邪的内容比非常多,插艾叶是重要几项,青岛人叫水麻。
老青岛卫曾经有几项端午民俗文化,鸡精辟邪饼,目前几乎绝迹。辟邪饼是用罐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罐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辟邪图案。辟邪饼也曾是端午节过节相互馈赠的常见礼物。
戴搭拉,给小孩求上海通用。在青岛还有几项重要的端午民俗文化是给小小孩戴搭拉(音),搭拉就是一条绳上缝一串枕头制做的辟邪,为了给小孩求个上海通用。
沧州
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草莓粘毛,据传端午节吃了草莓粘毛,可全年不有毒苍蝇。各炉食铺出售“辟邪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金带的饼。保定市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相互馈赠礼品。保定市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作诗,称作“踏柳”。
山东
在诸多种类的粽子里,辈份最大,资格最老的,当首推山东黄米粽子。选用黄黏米包裹的粽子黏糯,夹以核桃,制品风味独特,食用时,可根据食客习惯,佐以白糖,增加甜味。
【风俗】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驱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河南
河南主要吃包角粽,还要吃油炸食品,像油条、麻花、麻叶等,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节日食品。
在豫南一些地方,人们还要在太阳未出之前到井里、河中打水,用井水河水洗脸煮饭。传说月宫嫦娥夜间将杵的药洒入井里和河中,用此水洗脸煮饭可治百病。
此外,古代端午节捉癞蛤蟆的风俗现在仍在河南农村流行。端午节这天,是小孩们最欢乐的时候。大人给他们戴上辟邪肚兜,穿上黄色绣花鞋,手、 脚系着五色彩线,脖子上挂着精美漂亮的香囊。
上海
上海粽子比较松软、味道浓烈,种类很多,材料自然也丰富。除糯米外,花生、栗子、香菇、蛋黄、烤鸭、米仁、赤豆等都市比较常见的材料。
江苏
苏州粽子是呈长而细的斜方形,有花生、枣泥、红豆、猪油夹沙等种类,具有配料讲究、制做精细等民族特色。如猪油夹沙粽子,选用上等红小豆,煮熟后去皮滤沙,再加入成倍的砂糖和适量的油脂制成馅,裹扎时馅里还夹有一块肥肉,煮熟后晶亮甜美,油润清香。
浙江
浙江嘉兴粽子历史悠久闻名华夏,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花生、红豆、八宝、鸡肉粽等种类。嘉兴粽子当推“五芳斋”为最,素有“江南粽子大王”之称。它的粽子从选料、制做到烹煮都有独到之处。米要上等白糯米,肉从猪后腿精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入口鲜美,肥而不腻。许多海内外朋友皆因品尝过嘉兴粽子后,方知浙江嘉兴的地名。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海南
海南粽子与北方的粽子不同,它由芭蕉叶包成方锥形,重约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咸鸭蛋黄、叉烧肉、腊肉、红烧鸡翅等,热粽剥开,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后有肉、蛋的浓香。香浓淡兼有,味荤素俱备,令食者胃口大开。
江西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福建
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粽皆驰名海内外。烧肉粽精工巧作,糯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三层块头,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香甜嫩滑,油润不腻。闽南话“热”与“烧”同含义,所谓“烧肉粽”,就是要趁热而食的粽子,热食则更有风味。
山西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作“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传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作“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相互馈赠。
陕西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龙舟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作“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作“镇病”。
内蒙古
内蒙古牧民过端午节时,用刚挤的鲜奶搅拌糯米包粽子,其粽子飘溢奶香,颇具民族特色。
新疆
新疆人在过端午节时,用上好的葡萄干包粽子,那雪白莹亮的粽子犹如镶嵌了无数颗宝石一般,食之果香溢人。
西藏自治区
在西藏,没有过端午节的风俗,不过近年来,西藏同胞除了过藏历新年等藏族节日外,也开始过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
甘肃
陇南,比如说康县,用的是艾叶之后才是粽子、雄黄酒、五彩绳。
兰州端午这天忙着防瘟驱虫、赶做花饰荷包。静宁县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在民勤、民乐、秦安、庄浪等地区,家家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的民俗文化;敦煌、瓜洲、嘉峪关、酒泉、临夏地区盛行野外游玩,穿新衣称“游百病”。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另外,端午节的食俗以吃糯米粽子、甑糕为主,农村地区也有吃油饼的风俗。社火也是端午一种民间的文化娱乐活动,每逢春节或重大节日,在甘肃各省市的农村都有社火表演,称作“耍社火”。社火是由村镇组成的集体活动,因表演时常常伴有烟火,而称之为“社火”。还有唱戏也是其中几项。
贵州
灰粽子是贵州省黔南州特有的一种粽子,粽子叶的味道和糯米草的味道很单纯的混合在一起,吃起来口感细腻,而且带着清香味……
灰粽子的制做过程:先将糯米草烧成灰,然后用草灰与糯米拌好,撒一点水,然后用手搓,直到草灰将糯米染成黑色,然后将草灰去掉,这样就可以包了;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添加其他的材料,有的喜欢加花椒汁,有的喜欢加腊肉……,不过我们在这里推荐不要添加其他材料,让粽子叶的味道和糯米草的味道很单纯的混合在一起,吃起来口感细腻,而且带着清香味。
广西
广西粽子的个头也很大,有一斤多,会让人联想到越南的又细又长,足够一家人食用的大粽子。
云南
竹筒粽子,将糯米放在一种叫做香竹的竹子里。
辽宁
黄米粽子蘸糖吃
粽子做法:把糯米用水泡好然后把粽子叶二三张重叠并列。然后头围成三角形,把泡好的糯米放进去。拿筷子和勺子按一下弄实。然后包起最后绑个带子。是用清水煮的。馅一般是核桃、红豆,没有肉的,加糖吃,拳头大。
吉林
按照吉林人过端午节的老现代,农历四月三十的晚上,要把用彩纸折叠的葫芦,以及用青麻扎结的小扫帚和五个小彩布条准备好,等到六月初一的清晨便早早地将它们挂到自家大门的门楣上,而且最好是让露水打湿这些物件,谓之“搭露水”,寓意扫除一年的污秽病灾,期盼健康平安和幸福。
葫芦:祈求自己和家人健康平安、远离疾病;小扫帚:扫除灾星。
黑龙江
在黑龙江地区过端午节,一般都是清早出门去郊外,野地或公园等地方散步,叫做“踏青”。折一些树枝或买些艾叶回来,系上各种颜色的葫芦挂在门沿和窗户上。纸有的人家还会扎一些小小的笤秫,和葫芦挂在一起有扫除百病的含义。采回来的艾叶(水麻)放在水里用来洗脸。小小孩的手脚腕上带“五彩线”,是用红黄蓝绿黑白等颜色的细线拧在一起的。脖子上带着香包,花花绿绿各色式样的都有。除了吃粽子之外,还要吃茶叶蛋。
青海
青海省的农牧民,喜用鲜羊肉包粽子,肥而不腻十分可口。这种吃法,在我国西北部地区较流行。
宁夏回族自治区
在六盘山区,端午节这天小孩们除了穿一身新衣服以外,还有许多装饰品。这些装饰品被称作“耍活儿”,挂在胸前的有彩色丝线缠的粽子、荷包,背上用线穿的有蝎子、长虫等组成的辟邪图等等。
广东
南方粽子的代表种类,广东粽子与上海粽子相反,个头较小,外形别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种类非常多,除花生粽、红豆粽外,还有用咸鸭蛋黄做成的蛋黄粽,以及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冬菇、绿豆等调配为馅的什锦粽,风味更佳。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作“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作“放殃”。
四川
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因制做讲究,工艺复杂,其口味当然独特,故成为四川千古流传的名点小吃之一。其制法是先把糯米、红豆浸泡5至6小时,将水倒出,放入椒粉、川盐、味精和少许腊肉,用粽子叶包成约60克一个的四角粽。煮熟后食之,香辣适口,风味独特。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风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风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重庆
土家族是古代巴人后裔,重庆黔江区是土家族聚集地,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土家人至今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习惯。土家人把端午称作端五、元宵。
出嫁姑娘回娘家。黔江土家人过端午最突出的特点是娘家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来一同过节。娘家在将女儿、女婿接来共度端午良宵时,女儿、女婿要背来糖、烟、酒、面条和猪肉,作为“五色礼”敬献给岳父母。岳父母则准备好粽子、麻花等款待。女儿、女婿回家时,娘家要送两把花雨伞,俗称“鸳鸯伞”,这象征着夫妻风雨同舟、忠贞不渝,感情天长地久。
石柱土家人以“出端午佬”纪念屈原。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色毯子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织成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满街游行,意为“招魂”。“出端午佬”用的时间不等,以前时间长些,现在大家只是象征性地在院落内走几分钟,便回到堂屋围坐饭桌旁。
香港、澳门
港澳地区的作法与中国大陆南方的许多沿海地区大致相若,但以裹蒸粽、碱水粽(甜食)和咸肉粽(咸食)为主,亦有红豆粽和绿豆粽等。
近年来,也有茶楼和部分小贩售卖。而每逢端午时节,有些食品公司更以鱼翅、鲍鱼等贵价材料作馅。
台湾
带有浓厚的闽南风味,种类甚多,有白米粽、绿豆粽、叉烧粽、八宝粽、烧肉粽。烧肉粽最为流行,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有猪肉、干贝、芋头、蛤干、鸭蛋等,成了终年可见的现代小吃。新竹的“成家肉粽”、彰化的“肉粽”和台南的“再发号肉粽”都很有名气。八宝粽也是代表种类,它选料多样,将猪腿肉、肥膘、栗子(或花生仁)、萝卜干、鱿鱼分别切成丁,锅烧热,先下洋葱末,再加上以上配料及酒、酱油、麻油炒匀,与糯米拌匀后,裹扎蒸熟,香味浓郁。著名歌星邓丽君以一首台语“烧肉粽”的歌曲而大受欢迎,由此可见台湾粽子在台湾饮食文化的地位。